- 技术
-
- 数字化财会专业人士的理想工作:后疫情时代发展路径 - 技术
- 数字化与全球疫情 - 技术 - 专业报告
- 财务工作中的数据分析 - 技术 - 专业报告
- 数字化会计师:转型世界中的数字技能 - 技术 - 专业洞察报告
- 现实与炒作:智慧城市的崛起 - 技术 - 专业洞察报告
- 可解释的人工智能:以用户为核心 - 技术 - 专业洞察报告
- 数字化领导力:引领财务数字化转型 - 技术
- 审计与技术 - 技术 - 专业洞察报告
- 首席财务官与网络安全风险 - 技术 - 专业洞察报告
- 机器学习:科学向左,科幻向右 - 技术专业报告
- 满腔热情的践行者:中小型企业的数字化发展
- 财务变革与机器自动化 - 技术 - 专业洞察报告
- 发展并创造竞争优势
- 充分利用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复杂性
- 首次代币发售(ICO):真实交易,还是暗藏玄机?
- 确保并购完整运作:财务部门的最新职能
- 首席财务官技术路线图使用指南
- 相关性竞赛: 财务职能的技术机遇
- 网络安全:打击猖狂犯罪份子
- 数据革命
- 市场变化的速度前所未有:你的财务能赢在赛道上吗?
- 数字化崛起
- 传递盈利性增长:财务的角色
- 数字财务CFO
- 金融科技:引发金融变革
- 专业会计师导读:分布式记账和区块链技术
- 机器人时代来临,如何赢下一场不同的竞赛?— 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影响
- 财务工作中的网络风险管理
- 财务工作如何善用人工智能
- 财务工作如何善用社交媒体
- 财务工作如何善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
- 财务工作如何善用分析法
- 提升云技能
提升云技能
各种形式的云计算,正在悄然改变我们访问数据和软件的方式。
云(包括私有云和公共云)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,而企业使用何种云技术,取决于对其所涉及风险的评估。同时,市场上云服务提供商众多,每家服务机构的风险状况也各有差异。
云提供商能提供许多服务,这些服务通常被归类为“服务化”解决方案,包括:
· 软件即服务;
· 基础设施即服务;
· 网络即服务;
· 平台即服务。
上述所有领域都在不断发展扩大,并且均拥有适合企业的具体应用模式。
实施挑战
· 不符合要求且低质量的数据:上传到云端的数据需要符合系统要求,并达到合适的质量。要想使数据与平台良好配合,需要对其进行清理、上传和测试。
· 隐性成本:云服务往往被视为一次性成本,但用户可能需要付出额外费用(如培训、变革管理)。如果在规模方面做出错误决定,后期或将面临非常高的开支。
· 数据治理和定位:在实施云技术时,需明确海量数据的所有者,并建立恰当的治理机制来妥善管理数据访问。同时,应确保遵守国际间的数据共享法规。这要求认真解读现行规定,并切实加以执行/落实。
· 供应商稳定性:充分考察云服务提供商,考虑其稳定性和未来发展方向,务必进行当面交流并做出书面记录。另一种方案则是,将各种服务需求分配给不同的云提供商来满足,避免过度依赖某一家提供商。考虑如何利用托管协议来保护关键软件的访问权。
· 全企业范围的整合:企业中存在着针对人力资源、采购和市场营销等不同职能工作的云解决方案,将它们与财务解决方案或提供商整合在一起,或许非常困难。此外,可能还需要根据企业特征定制系统。
· 确保存储数据可访问且安全:企业需要得到有关数据保护的建议/保证;或许,企业还存在着进一步的需求——对员工进行有关最佳安全实践的培训和辅导。
云技术的潜在价值
研究中,受访者指出云技术具有以下优势:
· 节约成本:在前期投资后,云端的维护成本较低(不需要维护系统或投资实体空间),资本支出也会减少,因为这一切都由第三方来完成。云端具有“无限空间”,而企业只需按实际使用付费。
· 示范作用:云系统使财务人员更容易在企业内发挥带头作用,展示良好的信息管理实践,例如能够利用其他信息对发票进行标注。
· 增强员工能力:云端提供了一个备份的“安全网”,使员工可以存储或访问进行中的工作,并且比原有系统更为高效,同时也使员工能够随时随地工作。
· 安全性:有些人担心云的安全,但也有人认为云能提供最佳实践安全。服务提供商有义务修复存在的问题或升级改进,从长远来看,这也削减了提升安全水平的成本。
· 敏捷性:云的实施时间很短;这种技术在不同的系统中“被普遍接受”。云还使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团队在同一项目中实时工作变得更加容易。
关于克莱夫·韦伯(Clive Webb),ACCA首席作者
“企业能够以各种程度使用云——不管是使用其他机构提供的数据中心或机柜,还是使用安装在企业以外某一地点的软件。最大的区别在于,公司不再需要自已负责采取措施来应对运营风险。”
加斯顿·万坎(Gaston Vankan),Softcrow公司董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思考要点
1.考虑大局
2.思考数据的“健康和风险”
3.引入外部支持
4.聚焦成本管理
5.尽早让团队参与
6.不要拖延
7.花时间分析用户的具体需求